Top Menu

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

<106>跟著名畫去旅行--奧維(Auvers)

奧維的教堂﹝The Church at Auvers》,文生.梵谷(Vincent Van Gogh1890

奧維的一聲鎗響,結束了梵谷不順遂的一生,乍看之下,梵谷似乎終於可以擺脫他那鬱鬱不得志的悲慘人生,但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,那把不知源自何處的鎗,在梵谷死後居然也隨之消失無蹤,為這個悲劇事件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、徒留無限想像空間

《奧維的教堂》是梵谷在自殺的一個月前所畫的,上下起伏的深藍色天空如同劇烈翻騰的深海,神祕而陰暗的教堂玻璃窗和戶外明亮的色調形成對比,律動的線條多少也透露出畫家內心所隱藏的些許不安,這種在視覺上充滿矛盾的畫作,似乎淡淡地訴說著梵谷的人生經歷。

目前奧維的小巷裡還是保留著許多與梵谷有關的場景,而這座教堂到現在仍是保持原樣地聳立在當地,只是,望著教堂、想著梵谷,令人不禁有些感嘆!梵谷以他短暫的生命為畫筆,熱愛的土地為畫布,將自己生命的光和熱發揮至極,為人類留下了不少曠世的藝術寶藏,至於,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梵谷,當時又是用什麼樣的心情畫下這座教堂?恐怕已不得而知了!

 

(以上奧維教堂實景照片感謝好友Mitchy的提供)


2007年12月9日 星期日

<105>跟著名畫去旅行--聖維多利亞山(La Montagne Sainte-Vivtoire)

聖維多利亞山(La Montagne Sainte-Vivtoire》,保羅.塞尚(Paul Cezanne),1904~1906

聖維多利亞山位於塞尚的故鄉--法國南部艾克斯.安.普洛凡斯(Aix-en-Provence)東方約十幾公里處,由於它經常被塞尚當作反覆描繪的對象,因而成為法國著名的景點之一,據了解,塞尚光是以聖維多利亞山為主題的油畫至少就超過了40件,由此可知,這座山對於畫家而言,一定有著特殊的情感存在吧!

從塞尚的畫室向窗外眺望,聖維多利亞山就矗立在不遠之處,標高約一千多公尺,形狀猶如一個三角錐,傳說中古羅馬將軍馬利歐斯(Marius)曾在此擊潰了北方蠻族,因而被冠上「聖維多利亞」的神聖稱號。

不少人認為,聖維多利亞山這系列的作品是塞尚晚年的代表作,整體畫面以高昂的精神支撐堅實的結構,也充分表達了塞尚在風景畫上的不朽成就。

  

(以上聖維多利亞山實景照片感謝好友Mitchy的提供)


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

<104>2007/11/30(晴)

這是一個關於某同事女兒的故事

同事上小1的女兒一回家就跟她嚷嚷著說:「媽咪,我們老師要我準備寶劍一把。」

「寶劍?」同事不解的問著女兒:「準備寶劍要做什麼呢?」

她女兒回答說:「我們班要演花木蘭,寶劍是花木蘭要用的。」

「哦?」同事眼睛一亮,心想說一向文靜的女兒居然要上台演戲,滿腹狐疑的繼續問說:「妹妹,那妳是演花木蘭囉?」

她女兒搖著頭說:「我演木蘭的媽媽!」

同事不解的問:「妳演木蘭的媽媽為什麼要幫木蘭準備寶劍?」

她女兒天真的答道:「因為老師說,花木蘭的媽媽要幫花木蘭準備寶劍呀!」

同事終於了解是怎麼一回事了,告訴女兒說:「妹妹,妳們老師是要花木蘭她媽媽幫她準備寶劍,不是要妳幫木蘭準備寶劍。」

他女兒張大了眼,用十分認真的態度對她說:「是啊!我就是花木蘭的媽媽呀!」

*◎#&……

 

(花木蘭的圖片摘自迪士尼卡通


2007年11月22日 星期四

<103>跟著名畫去旅行--沙特爾大教堂(Chartres Cathedral)

《沙特爾大教堂(Chartres Cathedral)》,尚.巴蒂斯特.卡米耶.柯洛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﹞,1830

沙特爾大教堂位於巴黎西南郊,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,據說聖母瑪利亞曾在此處顯靈,因此沙特爾教堂也成為西歐重要的朝聖地之一,並於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。

沙特爾大教堂結合了尖拱﹝pointed arch﹞、拱肋﹝vault rib﹞和飛扶壁﹝flying buttress﹞這三項技術於一體,將傳統羅馬式建築的厚重風格,轉變為輕盈修長的外形,再利用光線投射在彩色玻璃窗的效果,呈現出一股神秘壯麗、恍如身置天堂般的宗教氣氛。

至於《沙特爾大教堂》這幅畫的作者--尚.巴蒂斯特.卡米耶.柯洛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是法國著名的巴比松派畫家,柯洛擅長於風景畫及肖像畫,也被譽為19世紀最出色的抒情風景畫家。早期他的作品風格並不明顯,只是畫面的色彩較為鮮麗。到了 1850 年代以後,他的作品發展出一種絨毛般柔和的筆觸,構圖單純,充滿著詩意,使得他成為眾所周知畫作量最豐富的畫家之一。

  

 (以上沙特爾教堂實景照片感謝好友Mitchy的提供)


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

<102>跟著名畫去旅行--德夫特(Delft)

《德夫特風景(View of Delft)》維米爾(Jan Vermeer),1662

提到荷蘭的畫家,大概所有的人都會想到梵谷吧,對西洋藝術有點概念的,可能會知道林布蘭,至於出生在荷蘭德夫特的維米爾,恐怕多數的人都不曾聽過,然而,小說作家崔西.雪佛蘭(Tracy Chevalier以維米爾的畫作《戴珍珠耳環的少女》為靈感來源創作的同名歷史小說,經改編成電影後,掀起了世人對維米爾的浪漫遐思。

小說中描述一位出自貧苦家庭的少女,因為前往畫家維米爾的家中幫傭而愛上了男主人,擁有極高藝術天份的女主角雖然深深影響了維米爾的創作,甚至成為他畫中的模特兒,卻礙於彼此身分地位懸殊,徒留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悲劇

  

左圖:《戴珍珠耳環的少女﹝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﹞》維米爾(Jan Vermeer),1665 ~ 1666右圖:電影《戴珍珠耳環的少女﹝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﹞》劇照

現實生活中的維米爾一生只留下35幅畫作,就如同許多有名的畫家一樣,他在生前完全沒有享受到身為畫家所帶來的任何利益,死後卻因作品量稀少而更形珍貴,幾乎每一幅都是以天價被各知名藝術館搶購。

維米爾的作品乍看之下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,但頗令人賞心悅目,這是因為他對色彩、光影以及畫面的布局經由細膩處理,把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主題賦予詩意化,讓人覺得相當親切

  

(以上德夫特實景照片感謝好友Mitchy的提供)


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

<101>跟著名畫去旅行--馬賽(Marseille)

《馬塞港灣﹝The Bay of Marseilles﹞》,保羅.塞尚(Paul Cezanne),1883 ~ 1885

保羅.塞尚(Paul Cezanne)被稱為「現代繪畫之父」,屬後期印象畫派的代表人物,他的風景畫,並不是以景色的秀麗與否為標準,塞尚喜歡從線條、顏色、光線及空間等角度做多方面的觀察,運用色彩的明暗對比,畫面呈現出類似渲染的筆觸,與中國的水墨畫有幾分相近感覺

這幅《馬賽港灣》,初入眼簾的是簡單的房屋,只見三三兩兩的煙囪和樹木穿插在其中,藍色調的海水與橙褐色建築物發揮了色彩互補的作用,使畫面整體的視覺效果產生了柔和舒暢的感覺。

  

馬賽港是地中海最大的港口之一。

對法國有一定瞭解的人肯定知道「馬賽」這個地方,除了法國國歌《馬賽曲》是以馬賽義勇軍命名的,19世紀最受歡迎與最多產的法國作家大仲馬(Alexander Dumas),他著名的歷史小說「基督山恩仇錄」就是一部以馬賽為故事背景的小說。大仲馬曾說:「馬賽是一個全世界文化匯聚的地點」,他筆下的馬賽港猶如各種文化的彙集地,有流浪的水手、走私販毒的梟雄、光鮮的富豪、貧困卑微的窮人,在陰暗的巷道與拜占庭式的雍容建築對比下,馬賽給人一種墮落中帶著些許邪惡的美感。

至於喜歡電影的人對馬賽應該也不會太陌生,因為知名的法國導演盧貝松的著名的《終極殺陣》(TAXI)幾部曲正是在馬賽拍攝的。而那些對法國足球名星如數家珍的人來說,馬賽也是一個值得牢勞記住的地方,因為萬眾敬仰的足球名將席丹就出生在這裏。席丹是阿爾及利亞移民的後裔,曾帶領著法國代表隊奪得1998年世界盃和2000年歐錦賽冠軍,並且多次當選國際足聯「世界足球先生」的頭銜,而席丹一記漂亮的轉身過人的技巧也被稱為「馬賽迴旋」。

有機會遊覽巴黎時,不妨搭乘它們的高速鐵路順道參訪一下馬賽囉!

  

(以上馬賽港實景照片感謝好友Mitchy的提供)


2007年10月19日 星期五

<100>跟著名畫去旅行--史都黑德花園(Stourhead)



《第洛斯島上的尤力西斯(Landscape with Aeneas at Delos)》,克勞德‧羅蘭(Claude Lorrain)1672

初見Mitchy分享史都黑德花園照片時,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湧上心頭,仔細翻了一下過去的藝術史課本,原來它和克勞德‧羅蘭(Claude Lorrain)筆下的《第洛斯島上的尤力西斯(Landscape with Aeneas at Delos)》所描繪的景致有些神似。

克勞德‧羅蘭(Claude Lorrain)是法國古典巴洛克畫家之一,向以感情豐富並具古典風格的風景畫聞名於世。儘管風景畫在當時不受法國皇家學院的重視,但克勞德‧羅蘭(Claude Lorrain)將古代建築藝術構造融合了宗教、歷史與神話故事,以幾何對稱的佈局使畫作顯得更加生動。

至於位在英國威斯特郡的史都黑德(Stourhead)花園,是由當時的一位銀行家亨利.霍爾在1740年所建造,庭園的設計據說是仿羅馬詩人維吉爾(Vergil)的「恩尼斯之歌」中的場景,這首敘事詩詠讚的是那位毀滅特洛伊成的英雄尤力西斯(Ulysses),在寬敞平靜的水池前方,有一座類似古羅馬萬神廟(Pantheon)的建築物徜徉在綠地之中,這座用六支圓柱撐起的圓形屋頂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生輝,有機會的話不妨前往參觀體驗一下!

 

 

(以上史都黑德花園實景照片感謝好友Mitchy的提供)


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

<099>跟著名畫去旅行--維也納

《維也納國家歌劇院》,阿道夫.希特勒(AdolfHitler

提到希特勒您會想到什麼?

二次世界大戰?納粹?獨裁?軍事狂人?

希特勒這位在人類歷史上頗具爭議性的人物,您可能不知道,他曾經立志研究「博大精深的德國藝術」,並希望成為一位畫家。希特勒在19歲時報考維也納藝術學院,成績未盡理想以致於無法錄取,自負的他對此一直耿耿於懷,認為藝術學院沒有錄取他「世界肯定蒙受了重大損失」。

不少人覺得這是歷史給我們開的一個天大玩笑,如果當初希特勒考上了維也納藝術學院,是否二次大戰就不會發生?!

可惜的是,歷史向來只有所謂的「因果」而沒有「如果」!

 《維也納聖卡爾教堂》,阿道夫.希特勒(AdolfHitler

 

(以上維也納聖卡爾教堂及國家歌劇院實景照片感謝好友Mitchy的提供)


2007年9月29日 星期六

<098>跟著名畫去旅行--吉維尼(Giverny)的莫內花園



Water Lilies》,莫內.克勞德Monet, Claude1906

有人是這麼說的,身在巴黎,即使你不是搞創作的藝術家,也會覺得自己像個藝術家!

巴黎,舉目望去盡是讓人創作靈感源源不絕的美好景致,以往只能在書本上欣賞的大師傑作,在在如同作夢般呈現在眼前。

吉維尼(Giverny)位在巴黎西北郊區的塞納河沿岸,原本只是個默默無名的小村鎮,卻因莫內在此長住40餘年而聲名大噪。莫內在吉維尼為自己打造了一座世外桃源,有蓮池、有垂柳、有爭妍鬥豔的花卉、也有浮世繪般的日式拱橋,在燦爛的花園裡,透過陽光的照射,處處色彩繽紛。

現今的莫內花園內有莫內的故居、畫室等建築,自從大師的一幅「睡蓮」(Nympheas)名畫,在倫敦蘇富比拍賣會上以一千八百五十萬英鎊(約新台幣十二億一千四百萬)成交後,一時之間,花園內的蓮花池成為舉世聞名的朝聖之地。

印象派的畫向來重光線與色彩,而莫內的「睡蓮系列」,更是印象派極具代表性的畫作,莫內晚年以睡蓮為題材畫了約四十餘幅的系列作品,一朵朵粉嫩的蓮花,在碧綠的池水中恣意綻放,伴隨著藍天白雲的倒影,構成一個令人心醉神迷的動人畫面,而那些飄浮在池間的花與水面的波光粼粼,交織成光與色的和諧之美


 

 

欣賞幾幅莫內「睡蓮系列」的畫作!

 

 

(以上Giverny「莫內花園」實景照片感謝好友Mitchy的提供)


2007年9月21日 星期五

<097>跟著名畫去旅行--Suffolk, England



The Hay Wain》,約翰.康斯塔伯(John Constable),1821

The Hay Wain》這幅畫描繪的是畫家康斯塔伯的故鄉,即英國薩福克(Suffolk)郡的風光。畫面中美麗的小河邊有一棟房舍,一輛載著乾草的馬車緩緩地駛進水邊的淺灘,微風輕輕吹過河面,樹梢上的枝葉隨風搖曳,夏日的陽光灑在牧場上,細膩地勾勒出溫馨的鄉間風景,這是康斯塔伯45歲時的作品。

英國風景畫大師--康斯塔伯,在西洋藝術史上算是個相當特殊的畫家,他從不屬於任何畫派,也不遵照任何既定的方式去創作,自始至終他都堅持著風景畫應該直接從大自然中擷取靈感。事實上,在英國本土,康斯塔伯所繪的風景畫向來乏人問津,因為當時這類型的畫作尚未被大眾認同,使用白色來表現水面和樹葉反光的畫法也不被理解,基本上,康斯塔伯喜愛的題材引不起人們的興趣,對當時的人而言,風景畫不過是當地隨處可見的農村景象罷了。

據說,康斯塔伯被倫敦國家畫廊所接受的第一幅作品,是在他去世之后由他的朋友捐贈的。即使是無償的捐贈,對當時的畫廊而言,仍再三地猶豫,唯恐接受了這樣獨特的作品會引發後續的麻煩。

研究康斯塔伯作品的人認為,康斯塔伯畫中所描繪的是一種對故鄉的愛,他關心的是有「人味」的風景。

在看了薩福克郡的實景照片後,我個人到認為,康氏的風景畫似乎比實景來的更美。

 

(以上Suffolk實景照片感謝好友Mitchy的提供)


2007年9月17日 星期一

<096>跟著名畫去旅行--Eiffel Tower



The Red Eiffel Tower》,德洛內(Robert Delaunay),1911

巴黎!這一座世人公認最浪漫的都市。

一提到巴黎,大家就會想到巴黎鐵塔、凱旋門、香榭大道、羅浮宮、聖母院、塞納河、左岸咖啡館…,而這些地點的共通之處就是它們孕育出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最豐盛燦爛的藝術品,同時也成為當時藝術家們創作的靈感來源。

其中早已成為法國象徵的艾菲爾鐵塔,在建造初期可說是波折重重,不但受到當時的藝文人士群起抨擊其醜陋外型,有損花都巴黎的美譽,許多作家、詩人甚至共同連署投書給巴黎市政府,反對建塔。

然而,時至今日,由於審美的觀念改變,艾菲爾鐵塔的造型之美,受到世人的喜愛,進而成為花都最著名的地標,著名的畫家希涅克(Signac)、秀拉(Seurat)、德洛內(Delaunay)等人,都曾以此塔為繪畫主題。艾菲爾鐵塔在這群藝術家的眼中幻變成不同的面貌,也從具體的建築地標昇華成無價的藝術。

   
 
《The Eiffel Tower》,秀拉(Georges Seurat),1889

秀拉使用數以千計的色點,使得他的畫看起來像是閃爍著陽光。

  

(以上Eiffel Tower 實景照片感謝好友Mitchy的提供)